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_申论真题_(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卷 第三题应用文写作题

来源:步知资讯 时间:10-22 阅读:

  【给定材料】

  材料1

  “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10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对“85后”新人的传统结婚仪式正在举行。

  “这对小夫妻年纪不大,倒愿意举办农村的传统婚礼,真稀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据了解,这是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策划的第一场农村传统婚礼。

  看惯了西式婚礼的走红毯、切蛋糕、倒香槟等流程,这场农村传统婚礼,让年轻的新郎新娘感到别有一番韵味。

  新郎东平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着新娘丽丽。在婚车上,新娘用糙茶洗好脸后,就盖上大红盖头,小鸟依人般挽着新郎的手走下婚车,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踩着印有“喜”字的麻袋走进堂屋,麻袋又称“代代子孙”,寓意新人早生贵子。这是,空中下起了一场“花瓣雨”,围观的孩子欢呼雀跃。

  “接下来是‘过火盆’,红红火火。”在婚庆策划人员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绕着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进入堂屋。婚庆策划人员和记者说,新人跨过门槛时要先抬右脚,这是“顺脚”,寓意婚后的日子顺顺利利。

  堂屋主桌上摆放着成双的龙凤花烛、果品和用于挑起红盖头的喜称“称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长啥样嘛?”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着拿起“称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红盖头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虽然他们并不像古时候那样等到拜堂才头一次见面,但挑红盖头是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写进了策划书。”婚庆策划人员说。

  大学生村官W是婚庆策划主力之一,她与同为村官的Z和L策划了这场农村传统婚礼。W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传统婚庆仪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划能力。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的感动心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按严格的传统习俗精心策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显得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接受这种传统婚礼,我相信对这一对新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Z则补充说:“传统婚礼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凝聚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材料2

  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因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漂洋过海。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做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国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各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他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打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

 本题为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考生可点击查看原材料。

  【作答要求】

  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请你根据“综合资料4”,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切合主题;(2)准确全面,逻辑清楚;(3)表述生动,对象明确;(4)总字数400~500字。

  【考生作答】

  尊敬的各位游客:2012年9月28日,全球最高妈祖圣像在天津落成,妈祖圣像高42.3米,面朝大海,妈祖圣像的落成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航海者在起航前要先祭天妃,还在船上立天妃供奉,以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因她识些天文,懂点医理,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所以为乡人所信赖,并渐渐将她神化成可以“逢凶化吉”的保护神。她过世不久,当地乡民便在莆田湄洲岛为她建庙祭祀,这就是最早的妈祖庙,当时已经香火非常旺盛。佛教将妈祖演绎进自己的神化世界,儒家将其塑造成为儒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对妈祖进行加封行赏。元朝重视和依赖海运,元朝皇帝曾派遣“天使”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进香之旅,明清时代的移民潮推进了妈祖庙的兴建,历代皇帝对妈祖称号进行加封,妈祖的称号在同时代女神中名号最长,地位尊贵,无以复加。

  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的传统美德,共同祈祷四海归一,天下一家。

  【申论批改】

  本题要求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对妈祖文化进行讲解,那么首先吗、从思路上来说,我们要对妈祖文化的起源进行介绍,也就是介绍妈祖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对妈祖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影响范围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活动背景和主题进行结尾。

  你的这份讲解稿语言平实,内容较为具体,对象明确,这些还不错,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第一,在开头部分,过于官方化,又像是在播报新闻,显得比较生硬,而不像是导游在为游客介绍一个景点,不够自然,一般导游开场是不是应该欢迎一下,作为一个引入,比如“欢迎来到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脚下参加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妈祖文化”。

  第二,在介绍妈祖文化的时候,对于妈祖文化的起源介绍成分过多,对妈祖其人的介绍过多,几乎占了主体部分的一半,而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却极少提及,希望你能够适当权衡,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最后一句号召来的太突然,建议先指出全球最高妈祖圣像的落成对两岸文化的推动作用,然后再指出妈祖的精神象征,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出号召会比较好。

  【申论范文】

  各位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参加这次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很荣幸能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之际,给大家介绍妈祖文化。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风浪的袭击,航海者就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妈祖就是这样一位天神。妈祖诞生于公元960年的福建莆田一户普通人家,原名林默。因她识天文、懂医理又助人为乐,所以为乡人所信赖。后来附近渔民渐渐将她神化成可以“逢凶化吉”的保护神,并在其过世不久为她建庙祭祀。

  随着历史的演进,妈祖的影响力愈加广泛,佛教将其幻化为与观音菩萨平坐的主神;儒家将其塑造成为了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对妈祖进行加封行赏,元朝时妈祖被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清代时曾受封十余次,最后升至“天后”,地位无以复加。随着移民潮的影响,妈祖信仰的范围在明清时代不断扩大。至今她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崇信者。

  妈祖文化的传播也加强了两岸文化的交流。同时,妈祖是集无私、善良、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那么,就让我们借妈祖之名,以亲情的名义祈祷四海归一,天下一家吧。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lc_木子

① "步知网"上的内容(含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来源:步知网"的,版权均为"步知网"或步知公考所有,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未注明来源:步知网"的文章、资料、资讯等,均为网络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步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步知网联系。